“守護者”集結!“硬核”回購傳遞信心
信息來源: 文匯報 日期: 2025-04-17 10:38
本報記者 唐瑋婕
眼下,A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熱度持續,注銷式回購這一“硬核”回購模式更是不斷刷屏,呈現企業堅定看好未來發展,直接回報投資者的決心。
據最新統計,4月以來,滬市上市公司新增回購70家次,回購金額上限約222.7億元;新增增持66家次,增持金額上限約304.6億元。若將時間線拉長,今年以來,滬市新增回購121家次,回購金額上限約352.5億元;新增增持121家次,增持金額上限約396.3億元。
與此同時,截至昨天,滬市共有817家公司披露2024年年報,其中,636家公司披露分紅預案,金額合計9378億元,疊加前期中期分紅,已披露年報公司2024財年共計分紅1.45萬億元,同比增8.86%,占上市公司凈利潤的38.03%。
龍頭示范效應顯著
4月8日早間,中國石化披露,控股股東中國石化集團擬在12個月內增持公司A股及H股股份,增持金額20億至30億元。同天,中國石化集團率先行動,增持17843500股A股股份,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0.01%,市場立即給予熱烈回應,公司股價單日上漲5.39%。
國泰海通擬定回購方案后也是火速行動。4月8日早間,公司披露董事長朱健提議公司以自有資金回購A股股份,用于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回購資金總額10億至20億元,回購期限不超過3個月。次日公司即披露回購方案。4月10日,公司首次回購超3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017%,已支付的總金額超5000萬元。
本輪價值守護行動中,龍頭示范效應顯著:能源、金融、電力、醫藥等行業巨頭領跑,中國石油、三一重工、海爾智家等單筆增持回購規模均超10億元,形成“頭部企業打樣,產業鏈協同跟進”的傳導效應。日前,中國海油集團計劃對旗下3家滬市上市公司中國海油、中海油服、海油工程進行增持,合計增持金額上限達50億元。4月16日,海油工程公告稱中國海油集團已進行首次增持,增持公司A股股份256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0.058%。
硬核“讓利”助力資本市場
作為國內半導體設計龍頭企業,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公布2024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7.31億元,同比增長22.4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23億元,同比增長498.11%。
與業績大幅上揚同步的是,公司去年一季度啟動10億元股份回購。前不久,韋爾股份再度發布公告稱,于4月7日收到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虞仁榮《關于提議變更公司回購股份用途并注銷的函》。為維護公司價值和廣大投資者權益,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虞仁榮提議變更公司2024年度回購的全部1121.32萬股股份的用途,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比例為0.92%,變更為“用于注銷并減少注冊資本”。
股份回購注銷是指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購回本公司股票后,直接注銷這些股票,永久減少總股本的行為。如果說普通回購是“暫存備用”,那么,注銷式回購簡單來講就是硬核“讓利”,這一操作可以直接提高每股內在價值,傳遞市場信心,是重要的市值管理工具。
業內人士認為,注銷式回購公告頻率增多,反映了上市公司堅定看好未來業務發展,認為股價被低估,且現金流充足,而減少流通股后,每股權益和分紅比例就會相應增加,從而提升上市公司的“含金量”,對資本市場企穩復蘇的助力作用更為明顯,也被視為最為利好投資者的回購方式。
回購規模速度創新高
今年以來,科創板累計新增披露39單回購方案,擬回購金額上限37.5億元;新增披露增持計劃14份,擬增持金額上限10.3億元。目前,105家科創板公司有在途回購計劃,擬回購金額上限109億元;19家公司有在途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上限為20億元。從完成情況看,年初至今,81家公司披露回購結果公告,其中11家公司實際回購金額在1億元以上,晶圓代工龍頭企業晶合集成回購金額達8.9億元。此外,今年以來,惠泰醫療、和輝光電等13家公司披露回購股份注銷相關公告,著力提升每股收益和股東權益回報率。
4月以來,科創板累計新增披露回購計劃16份,擬回購金額上限12.7億元;新增披露增持計劃6份,擬增持金額上限3.6億元。其中,奧比中光等3家公司已是第二次發布回購計劃,持續用實際行動回報投資者。
這一輪規模與速度均創近年來新高的密集回購增持,為市場注入真金白銀的支持,也釋放出穩定信心的信號。
聲明:本公司網站提供的任何信息僅供參考,投資者使用請予以核實,風險自負。在本文作者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任何利害關系。